close

油畫06.jpg

最近微微温看到國立歷史博物館 (後面簡稱史博館) 的官方公告說,從今年的7月2日開始,要閉館整建,時間預計長達3年。為了在閉館前,有個美好的Ending,策劃了一檔「過盡千帆─王攀元繪畫藝術」作為壓軸。

02入口1.jpg
本來因為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節奏,微微温想要就這麼閉上眼~Let it go,等重新開館後,有緣在相會。(*相會?這位小姐,你有什麼毛病 . _ . ) 但想到~從小到大,微微温史博館博看過不少展,度過不少快樂時光,有點不捨。

水墨01.jpg

因此趕在要閉館前,還是回到了博物館,看看整建前,外觀建築最後的樣貌,以及這位獲得國家藝文獎的藝術家─王攀元的作品 (後面稱王攀元為老師好了,感覺比較親切。而且~他真的是學校老師咩…. (♡´艸`))。

油畫04.jpg
事實上微微温去年就有看到新聞,說要舉辦藝術家王攀元的展覽,當時~雖然不是很熟悉這位藝術家的作品,但很期待。因為微微温曾經在相關書籍上,看過幾張老師偏風景類的油畫。

油畫25.jpg

微微温當時的印象,感覺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構圖簡潔,色彩不是太多但富有層次,不過礙於紙本印刷,本來就會有落差,因此沒辦法精準的看出老師作品的樣貌,這也是很合理的狀況。但以微微温的直覺,老師的油畫,在技法與色彩上的運用,應該有層次分明遞進之感,如果有機會看原作,必然會有很多的精彩點。

水彩01.jpg
果然,展覽沒有讓微微温失望。這次史博館展出的作品,數量高達200多件外,還有老師約30分鐘的口述歷史影像記錄更重要的是,展覽不收門票免費參觀 (原本的門票就很便宜,所以不收費不是重點,重點在進出展場很自由⊙▽⊙)。諸多誘因,讓微微温史博館看了不只一次的「王攀元繪畫藝術展」

04紀錄片2.jpg水彩05.jpg04紀錄片1.jpg
微微温的理解,這個展除了可以認識王攀元老師的一生,並勾勒出他的個人形象外,展覽策劃的方式,不以創作年代作為展示脈絡,而是以創作媒材,將展覽分為「水墨」、「油彩」、「水彩」三個主題。

01門外2.jpg
除此之外,展題以「過盡千帆」為主標,更是饒富寓意,選自晚唐著名詩人,温庭筠的《夢江南》:「梳洗罷,獨倚望江樓。過盡千帆皆不是,斜暉脈脈水悠悠。腸斷白萍洲。」用以呼應王攀元老師的生命旅程。

02入口2.jpg

關於王攀元
1908年,王攀元出生於江蘇北部名為徐家洪的村落,據老師自己的描述,他小的時候,家裡的經濟狀況富裕,居住的房子都是仿宮殿式的建築,庭院設計帶有豪門的氣勢,而且佔地廣大。水墨14.jpg
他的父執輩們,全部都通曉音律、詞章,不過父親在他幼年時就過世了;母親喜歡吟詩頌詞,但在老師13歲,青少年時期,也相繼離世。因為父母的早逝,使得老師的成長過程,嘗盡家族間的人情冷暖,也因此,他習慣了一個人的世界。

水墨11.jpg

1949年 (民國38年),老師來到台灣,最初落腳於高雄的鳳山,之後斷斷續續在高雄的碼頭當了3年的搬運雜工。其實,王攀元老師是位高材生,早在1933年,他就考上復旦大學法律系。但因為這個志願是家族的意願,和老師本身的志趣相差甚遠,不久後,老師轉而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(後面簡稱上海美專) 的西畫系,家人知道後不滿意,斷絕了他的經濟支援。美專的學雜費雖然有優待,但為了生活費,讀書期間還是要邊賣晚報、打零工來維持生計。

水墨13.jpg
王攀元老師的創作功力,就是在這個時期培養並訓練而成。上海美專裡,有法國回來的張弦,奠下王攀元老師紮實的素描和油畫功力;也有倡導人體寫生的劉海粟,以及研究所的教師潘玉良潘天壽等人 (*挖~他的老師都是現在美術史書中會出現的人欸 (゚¬゚)),這些學習,在在都為王攀元老師的創作打下豐厚的養分。水墨10.jpg
有這種專長在,1952年,透過堂弟介紹,王攀元老師到了宜蘭讀羅東中學教美術,也開起他在宜蘭,這美麗的蘭陽平原土地上,落腳生根。

水墨06.jpg

1959年,王攀元老師羅東農會舉辦了第一次畫展,內容包含了水墨和水彩各30幅,轟動宜蘭外,所有作品悉數售罄;1966年,在於臺北亞洲國際畫廊舉辦展覽,32幅的水彩畫作,全部被外國人購買收藏。

水墨02.jpg

一路下來,老師在藝術上的成就斐然,在他90歲時,獲得了第五屆國家美術類的文藝獎,並被國內外藝術界肯定與敬重,同時在社會上也獲得不少共鳴。2017年12月22日,王攀元老師與世長辭,享壽 109 歲。

水墨區
第一個主題區,展出的是王攀元老師的水墨作品。作品中大部分為黑白,少數幾幅是彩色。以王攀元老師的創作總量來說,水墨作品的數量龐大,原因大概可以分成幾個個部分來看。

水墨07.jpg
首先,水墨工具取得較容易,而且便利性高,只需要紙、筆和墨,就可以創作。這也是王攀元老師羅東中學教書時,以及退休初期,比較窮困時,不斷有水墨作品完成的主要原因。

水墨08.jpg
再來,1960 年代時,王攀元老師多與當時的宜蘭美術團體「蘭陽畫會」裡的國畫,與書畫家交流,創作不少水墨作品;以及1970年代時,在王攀元老師退休後,他曾經在救國團擔任國畫老師,因應教學需要而創作。

水墨09.jpg水墨12.jpg

其實1970年 (民國60年) 後,王攀元老師除了水墨,也畫水彩和油畫。以他現存的作品總數,油畫將近百件,最多的是水墨畫。就老師自己的自述,當時他來台灣的過程倉皇,以致於在大陸時期的作品沒有保存,在台灣又因為風災,導致多數早期作品泡水毀損。

水墨03.jpg

微微温在水墨展區看到一件作品叫做【我小時候】。這件作品會讓微微温特別注意的原因是,作品名稱雖然叫做小時候,但畫中的人物不是小孩的感覺。後來查了一下資料,原來這件作品背後有段小故事。

水墨15.jpg
王攀元老師9歲時,內心常感到害怕與恐懼,因而會作惡夢,有時在睡夢中會哭醒。當時母親問他為什麼要哭呢?他告訴媽媽,因為在夢裡,有人要害他。而這件作品的創作契機,就是老師在回首這段前塵往事。老師曾經說,他的一生,果然就像這夢中一樣,在「怕」字上討生活。

水墨04.jpg

自13歲,母親過世後,他的求學歷程,幾乎都在與學費搏鬥。當他14歲小學畢業時,考上蘇北的名校淮孜中學,因為家裡不願供應學費,所以先休學一年。到了高中時,因為家裡不供應學費,老師受不了心中的難過,直奔大雪紛飛的庭院,哭倒在雪地,最後,是由家中掌廚朱媽發動佃農,湊出學費,才能夠上學。小小的、只有一個簡單的人物作品,背後蘊藏著老師年少時的回憶。

水墨16.jpg

水墨05.jpg
油彩區
王攀元老師喜歡的是油畫但大部分的創作是水墨和水彩畫。因為化油畫的材料中,有些是特殊顏料,來源要從台北向外國,如義大利、法國等地方購買,加上畫布要訂作等因素,創作油畫價格昂貴,老師買不起,因此一年大概只能畫個兩三張。其中,作畫的油料大部分還是學生送的。

05導覽1.jpg

在老師的自述中,讓微微温瞭解,老師最喜歡的外國藝術家是畢卡索,中國水墨家是金農自己很少寫生,因為覺得寫生只是一種仿效,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。也因此,老師很少會帶學外出寫生,他害怕透過寫生的學習模式,讓學生缺少創意和創作的能力。

油畫01.jpg

油畫08.jpg

油畫09.jpg
展覽中的油畫區,是微微温最喜歡的一區。除了畫作安排、陳設的順序層次分明外,有些作品並沒有用玻璃遮蓋,可以更細膩的看到老師作畫時的筆觸與顏色遞進,非常精彩。除了展示設計的安排外,微微温透過油畫區的作品,瞭解了好多王攀元老師的生平故事。

油畫07.jpg

油畫02.jpg

油畫10.jpg

原來~當王攀元老師考取上海美專時,家族不僅不願意提供學費,家中的食客,甚至還對老師很不客氣、咆哮的說:「考取這個學校,是個人所不恥的學校。校長叫劉海粟,課程以畫裸體畫為主,叫女孩子將衣服脫光光,簡直不堪入目。上海文化界都罵劉海粟為藝術叛徒,王攀元!你不要自毀前途….。」

油畫11.jpg

油畫12.jpg

但當王攀元老師進入美專,認識了劉海粟,曾經向他索畫,得到回應卻天差地遠。劉海粟稱讚的說:「你這孩子 (指王攀元老師) 將來一定會成功,畫的準備功夫和精神叫我佩服。」生平故事的瞭解,讓微微温更能理解王攀元老師的創作歷程。

油畫13.jpg

油畫14.jpg

油畫17.jpg油畫15.jpg

油畫16.jpg油畫19.jpg

荷花,一直是文人和畫家喜愛的題材,展覽中也有老師畫荷花的作品。畫中以大塊面的大黃底為整幅畫的主色,花的部分用筆拉出荷的意態,試圖以西方材質表達中國文人氣質。畫面安排一點也不馬虎,把荷花挺立、孤芳自賞的樣貌完全展現。這種手筆顯示出老師的真性情。

油畫26.jpg

而看到荷花,微微温就想到常玉的作品「荷」。就形式上,我們可以看出兩件作品相似。都是以黃作為底色,將瘦長且出淤泥而不染的荷為主角。畫作的下方,同樣都是以色塊,來建構出空間感,並使用大片、單色的色彩塗筆法。

油畫20.jpg

油畫22.jpg

油畫23.jpg

油畫24.jpg

如果仔細的察王攀元老師的畫,他畫中的草原、小動物、盲目的奔馳,以及無法歸去的漂泊,跟常玉的風景油畫,感受極為相似 (常玉請見【Viviwen看展】相思巴黎─館藏常玉展)。微微温在《百年.孤寂.王攀元》這本書中,看到作者廖雪芳提到,看王攀元的畫,令人不由得聯想起常玉的風景畫。

油畫03.jpg
王攀元,都是以中國文人的意境,來展現繪畫的趣味。形式與技法雖然西方,可繪畫內容,卻非常中國。這是西方現代繪畫,與中國精神融合的模式之一。

油畫21.jpg
雖然常玉巴黎王攀元台灣,地域位置相差遙遠,但兩人都是離鄉背井,在時間環境的洗鍊下,自然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。以時間上,王攀元老師常玉12年出生,而且比常玉多活30年。當提起常玉時,老師惋惜的說,如果不是因為常玉後期窮困潦倒,應該會留下更多好的作品。

油畫18.jpg油畫05.jpg

水彩區
水彩區的作品,可以看到王攀元老師在創作水彩時,多半是依感覺下筆,而且創作時,從不在畫紙上打底稿,一旦開始畫,便一氣呵成。筆觸上或用淡彩簡筆,或顏色濃濁,但總能恰到好處的控制水分。

水彩04.jpg
型上也不會刻意的去經營,或使用周詳嚴密的思考模式,來考慮到底應該運用什麼繪畫技巧,而是希望在作品呈現上,可以讓人感受筆力求渾厚而含蓄的樣貌,因此老師水彩畫中的線條,看起來柔軟而勁挺

水彩06.jpg

水彩02.jpg

如果細細的看老師的水彩畫,也可以看出在老師寫實街景的作品裡,受到印象主義影響,可以說融合了東西方的概念於畫中。

水彩15.jpg

老師55歲那年 (1966年),距離他從上海美專畢業已經有整整30年。當時,老師在台北中山北路三段的「亞洲國際畫廊」,舉行他的台北首次個展,展出的內容為32幅水彩畫。

水彩07.jpg

在老師日記中,開幕典禮的那天,感覺有些五味雜陳,因為到場的除了自己,以及帶去的3個學生外,現場沒有一個人但沒想到峰迴路轉,開展一週後,有幾個跟著好萊塢電影到基隆去拍外景的美國人,上畫廊參觀,一看老師的作品非常喜歡,並在第二天,就將展出作品全數買走。

水彩08.jpg

水彩10.jpg

微微温觀展心得
微微温一開始對於王攀元老師的作品或許是因為不熟悉,再來是好久之前,曾看到有評論闡述,王攀元老師張大千同樣在畫荷花這個題材上,老師的技法不如張大千 (*現在想想,人各有所長,評論是就一部的觀點陳述,這樣講也是一種觀察)。

水彩03.jpg
外加老師處事如獨行俠、不與人爭,以致於之前在藝術圈中,他的聲量相對沒有這麼響。種種因素,讓微微温王攀元老師的印象,一開始是遙遠與陌生。但後來發現,老師的創作很耐人尋味。每次看,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與新發現。

水彩13.jpg
微微温温曾經在形而上畫廊,1996年5月出版的《老天爺的劇本:王攀元的故事》這本書中看到,王攀元老師之前從來不在作品上簽名,因為他認為如果你的風格獨特,不需要看名字也知道作者是誰再來,畫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賣畫,加上簽名會有礙畫面的情境。種種理由使得很多作品沒有落款。

水彩14.jpg
想當然爾,老師1966年,在畫廊展出,賣到國外的水彩作品也沒有簽名。因此,當美國人回國後,發現畫上沒落款而聯繫畫廊。為了解決「簽名」的問題,畫廊將王攀元老師的簽名刻成鋼印,寄至美國,讓收藏者自己蓋。這件事太特別了(*可以算是畫壇破天荒的奇聞吧☉_☉),讓微微温印象深刻。

水彩12.jpg
看了史博館王攀元老師的個展,微微温對於老師的形象,與藝術表現有了更鮮明的輪廓與認識。從出身名門的身份背景,在父母相繼離世後,到家道中落;外型一表人才、玉樹臨風、天資聰穎、熱愛藝術,卻被家中強迫,考上復旦大學法律系,後來轉至上海美專學習,奠定了老師創作能量的基石,與卓越的繪畫技法。

水彩11.jpg

水彩09.jpg

生命中幾經遭逢困難,最終落腳台灣,成為羅東中學的老師,教書過程中,從沒有停止作畫,在退休後,更成為了純畫家。因為個性上不喜歡與人爭,一貫秉著「良馬總有伯樂識之」的概念,也因此,雖然創作揮灑自如,但在當今的時空氛圍下,他並不是最知名的藝術家。

水彩16.jpg

回顧王攀元老師的一生,微微温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寂靜、滄桑、哀愁、漂蕩、澹泊、豁達、老練….等氛圍,而這些氛圍,蘊含著老師存在的時空背景與時代精神。這些創作,近來就這樣靜靜的、實實在在的,伴隨著史博館即將閉館前的時光。畫中孤寂、簡逸的風格,無不向觀眾訴說著他一生的旅程。

03出口1.jpg

後記
微微温知道要閉館3年時,感覺這時間好長、好久之外,很多小時候看過的展覽的記憶浮現。從小時候的「驚艷米勒─田園之美畫展」、「微笑彩俑—漢景帝的地下王國」、「燃燒的靈魂‧梵谷」、「女人.小鳥.星星米羅特展」、「印象.經典莫內特展」,至前年「普普•塗鴉—凱斯哈林特展」,去年「皮克斯30周年特展」「相思巴黎─館藏常玉展」,以及今年的「童‧樂─岩崎知弘經典插畫展」,與壓軸的「過盡千帆─王攀元繪畫藝術」展。每檔展覽的樣貌歷歷在目,好像是不久前的事,讓微微温有些懷念。

03出口2.jpg
3年不長,但也足以改變巨大。改變未必不好,只是如何更好,這需要縝密的規劃,與確實的執行力。微微温保持樂觀的態度,期待當史博館再次開館時,它會呈現給觀眾們更好、更全新的樣貌,與時俱進卻不面目全非。

01門外1.jpg

展覽名稱:過盡千帆─王攀元繪畫藝術
展覽期間:2018年5月4日(五)至7月1日(日)
時間:週二至週日,10:00-18:00
地點:國立歷史博物館1F樓 (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)
票價:免費參觀
定時導覽:一天2場,第1場10:30,第2場14:00
其他:可以拍照,但不能開閃光燈以及使用自拍棒

arrow
arrow

    Viv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